國內對嗎啉、甲基嗎啉廢水的處理研究報道較少。對于嗎啉殘液的處 理,田懷廣 [8] 提出了焚燒處理的方法,當嗎啉殘液中輕組分的含水量為 86.23% , COD 值高達 346000mg/L ,這對焚燒處理是有利的。 國外,早期學者們認為嗎啉是不能夠被生物降解的有機化合物 。 1968 年, Tanaka 等人報道了嗎啉在污水處理系統中難以被降解。隨著研究的深 入,人們逐漸發現嗎啉可以被一些微生物降解,這些微生物主要是分枝桿 菌。 1982 年, Knapp 等人首先從活性污泥中分離出兩株能夠利用嗎啉 作為唯一碳源、氮源和能源的菌株,它們分別是分枝桿菌 Mor D 和 Mor G , 但是菌株的降解效果卻非常差:“這種降解既耗時又不經濟” [11] 。 1985 年, Dmitrenko 等人也分離出一株具有嗎啉降解特性的菌株,但降解效果也不 理想。 1988 年, Knapp 和 Brown 從活性污泥中分離出 13 株能夠降解嗎啉 的分枝桿菌。他們發現在菌株降解嗎啉之前總是有 10 到 20 天的停滯期。 這些嗎啉降解菌的生長速率緩慢,不僅在嗎啉培養基上如此,而且在其它 底物的培養基上也同樣生長緩慢。同年, Cech 等人從活性污泥中分離出 一株具有嗎啉降解特性的菌株,分枝桿菌 aurum MO1 。 Knapp 小組研究了 其它從活性污泥中分離出來的能夠降解嗎啉的分枝桿菌。 1991 年, Swain 等人提出了分枝桿菌 chelonae 降解嗎啉的一種假設。 1994 年, Mazure and Truffaut提出了分枝桿菌 aurum MO1 降解嗎啉可能的途徑,此菌的降解速率亦十分緩慢,需要 235 小時才能去除基質中的嗎啉,需要 100 ~ 150 小時才能達到菌體生長的穩定期。 1998 年, S.Chandrasekaran 和 D. Lalithakumari [15] 從受污染的土壤中富集分離出一株生長迅速的熒光假單胞 菌 CAS 102 ,它能夠利用嗎啉作為它的唯一能源,從而有效地降解嗎啉。 盡管此菌體對嗎啉的耐受濃度能達到 100m M ,但當嗎啉的濃度大于 50m M 或者小于 5m M 時,都不利于菌體生長。 25m M 是此菌的最佳降解濃度, 在 p H 值為 7 , 30 ℃條件下,此菌能夠在 120 小時內把嗎啉從 25m M 降解 到 5m M 。同年, B. COMBOURIEU [16] 等人從受污染的活性污泥中分離出一 株生長許速的分枝桿菌,它能夠把嗎啉作為唯一的氮源、碳源和能源。他 們找到了嗎啉的降解途徑,并發現這種菌含有細胞色素 P450 。 2000 年, Thomas Schrader [17] 等人從森林土壤中分離出一株菌株 HE5 ,此菌株通過 16Sr DNA 分析被鑒定為一株生長許速的分枝桿菌,它能夠把嗎啉作為唯一 的氮源、碳源和能源,并發現此菌株也含有細胞色素 P450 。菌株 HE5 的 最適生長條件為 30m M 嗎啉, p H7.2 , 30°C ,能在 10 小時內降解 10 ~ 15m M 的嗎啉,這是至今為止報道過的降解嗎啉最快的菌株。